栏目分类
热点资讯
8首菊花唐诗,写尽人生百态,值得品读
发布日期:2024-08-26 10:10 点击次数:88
菊花,一个不凡名字,自晋陶渊明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后,它成了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。在唐诗的熏陶下,菊花被赋予了更深的含义。
今天,让我带你从一杯菊花茶开始,一起走进十首菊花唐诗,感受其中的冷暖与悲欢。
01
《菊花》
唐•元稹
秋丛绕舍似陶家,
遍绕篱边日渐斜。
不是花中偏爱菊,
此花开尽更无花。
自陶公后,菊花成了超凡脱俗隐逸者的象征。真隐士不多,也难怪周敦颐感慨“菊之爱,陶后鲜有问。”
这是一幅秋日傍晚图,漫步在亲手栽种的菊花丛中,看着满眼菊花,诗人吟诗乐不思返。
我爱菊一句道不尽,时至深秋,百花殆尽,唯有菊花傲然开放,为世界增添傲然生机。
让我们感受到菊花清寒傲雪、淡泊名利的品格。
02
《九月十日即事》
唐•李白
昨日登高罢,
今朝更举觞。
菊花何太苦,
遭此两重阳。
当时,李白因小人谗言被唐玄宗赐金放还,他与好友重阳节登上龙山顶,看着眼前迷人景色,诗人陶醉自然风光暂时忘却自己“逐臣”身份,“醉看风落帽,舞爱月留人。”
第二天,诗人再次登高,想到菊花两次遭到人们采撷,不由感慨菊花太可怜,随后联想到自己两入长安郁郁不得志。
李白借菊花,感慨自己的坎坷和不幸。读起来让人唏嘘不已、倍感无奈。
注:在唐宋时期,九月十日是小重阳。
03
《菊》
唐•郑谷
王孙莫把比蓬蒿,
九日枝枝近鬓毛。
露湿秋香满池岸,
由来不羡瓦松高。
不要把菊当作野草,待到九九重阳节,它朵朵争俏。露水让它更加丰润,香满池岸装扮池岸,美丽池岸。
菊花低调、从不攀龙附凤,只安心做自己,更不会羡慕房顶的瓦松比自己高。
诗人暗示某些人不识人才,以貌取人,不注重内在品质,并通过菊低调的精神来鄙视这种行为。
这首诗寓意深刻,赞美了菊花的高洁之情。它是诗人心中的菊,也是国人心中的菊。
04
《题菊花》
唐•黄巢
飒飒西风满院栽,
蕊寒香冷蝶难来。
他年我若为青帝,
报与桃花一处开。
黄巢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最杰出的一位。在他心中菊花象征这广大劳苦人民。
飒飒秋风中,菊花似乎带有寒意,散发着幽冷的芳香。他们不似春日里的百花香气浓郁,也没有蝴蝶蜜蜂来采蜜。
诗人为菊花“生不逢时”感到惋惜、不平。
他想象自己做了司春之神,定让菊花和桃花一起享受春天的温暖。这是诗人的美好报复,希望广大劳动群众生活在温暖的春天里。
是诗化了的平等思想,也是封建文人不能超越的铁门槛。
05
《庭前菊》
唐•韦庄
为忆长安烂熳开,
我今移尔满庭栽。
红兰莫笑青青色,
曾向龙山泛酒来。
菊花开满长安城,不像牡丹那样“花开时节动京城。”诗人在庭前栽满菊花,以解思乡之情。
同时,诗人强调菊的不同反响,有真“国色”美誉;
劝诫世人,切莫因菊花动素雅而轻慢它。
这首诗看上去过于平铺直叙,实则有弦外之音。诗人以菊标榜,忆起京师生活。借菊委婉表达他郁闷不平的心理。
06
《对菊》
唐•贾岛
九日不出门,
十日见黄菊。
灼灼尚繁英,
美人无消息。
秋季是不断变化的,看到菊,诗人是欣喜若狂。
昨日还没有,今日透过窗户看到盛开的菊黄。明亮的颜色,团花簇簇,热情的耀眼。美人羞愧不当,不肯露面没有消息。
贾岛笔下的菊是国色天香,美人自愧不如。
07
《重阳席上赋白菊》
唐•白居易
满园花菊郁金黄,
中有孤丛色似霜。
还似今朝歌酒席,
白头翁入少年场。
重阳节满园菊花盛开,一片金黄。唯有一丛白菊与众不同,它犹如傲雪般皎洁,异常醒目。
席间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,他同青少年一起载歌载舞。
诗人通过对白菊的描绘,表达自己对人生易老,岁月流转的无奈。借诗言情,以花喻人,希望能够保持少年的情趣和心态。
我已老迈,希望归来仍是少年。
08
《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》
唐•岑参
强欲登高去,
无人送酒来。
遥怜故园菊,
应傍战场开。
透过诗人的笔,随着他的笔触,我们登高远望,一幅鲜明的战乱画卷:长安城中战火纷飞,残峘断壁中,一丛丛菊花寂寞地开放。
诗人思念故园,怜惜故园里的菊,是伤感,多种情感交织撞击着他的新房。
但菊是傲菊,无人欣赏我独赏。
故园之思,是人类共同的情感;和平之愿,是我们共同的梦想。
菊,这个大自然精灵,它究竟向我们传达着什么信息?我们每个人所见不同,但又共同。
它是高洁、美丽,是让人敬畏的。